蒙题技巧是什么?有什么用?
蒙题技巧说白了就是在考试中刨除题干,只根据选项分析或者问题本身进行作答的一种答题方法。
蒙题技巧使用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:
完全不会做,打算空着
考试即将结束,没有时间了
选择题(或者个别填空题)
学会规律,蒙题不止看运气
1)逻辑蒙题法(特点:正确率80%,对知识掌握要求高)
这种蒙题技巧,需要结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,通过一定的逻辑理论并结合知识分析得出答案。
蒙题方法1
选项中有两项意思完全相反,那说明其中肯定有一个为错,正确答案只有一个,互为矛盾的选项不可能都为真。
2)规律蒙题法(特点:正确率60%,对知识掌握要求一般)
关于选择题蒙题方法,永远牢记一点,你做的是一个单选题,正确答案有且只有1个!当你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之后,很多蒙题技巧你就能活学活用了!
蒙题方法2
正确答案只有1个,四个选项中有三个内容说法不一,但实质相同,那就选不同那个!
蒙题方法3
求交集,四个选项有相同也有不同,排列有序,每个不同点,都对应着有三个相同点,这个时候要学会求交集。
3)感觉蒙题法(特点:正确率40%,对知识掌握要求低)
这个方法听名字就觉得玄幻了,所以不到万不得已,一定要慎用!慎用!慎用!
凭感觉蒙题用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英语了,英语中常见的一个蒙题方法,相信不少同学应该都知道。
蒙题方法4
三长一短选最短,三短一长选最长,两长两短就选B,同长同短就选A,长短不一选择D,参差不齐C无敌。
另外一般考试的时候选项都是分布比较均匀的,全部出现A、全部出现B的时候并不多见,有时候看着答案感觉自己能念出来,这个时候你就得到了感觉蒙题的精髓!
总之用感觉蒙题的时候,你就抓住一点,凭感觉即可,感觉这个答案顺眼,那基本就是它了,当然这样蒙题,正确率肯定是低的。
语数英蒙题技巧
蒙题规律大家掌握得差不多了,接下来小编根据各个科目给大家整理了相应的蒙题技巧,觉得规律抽象的同学,赶快看看这些实战蒙题技巧吧~
实施蒙题技巧前,一定要摸好题清,真正不会做的再蒙!所以提前发卷的5分钟非常重要!
高考会提前5分钟发卷,高职高考也不例外,这5分钟同学们不要答卷,先用一分钟填考试信息,接下来同学们就要尽快地摸清题情。
识别试卷中曾做过的,会做的题。也要注意有没有可能会做,但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的题。心里要立刻有一个答题的顺序。
舍得放弃,正确对待得与失。万一遇到某个题从来都没有见过,可以大概看看是哪个类型,用什么方法能解决,这个题目是考察什么,迅速决定是否放弃。
语文
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手法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借景抒情和对偶修辞。不能空题。做选择题时,不一定要先去找答案,最好先排除迷惑选项。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迷惑项数量多,四个里面占了三个,错误比较容易发现。容易排除的迷惑项排除掉了,迷惑项数量减少,检查剩下的选项就要容易一些。
语文选择题要有客观接受的概念,即假设你什么都不懂,单纯从字面的意思上寻找,字面意外的信息一概不去思考。
成语题
如果让选正确的那就你就看每个成语在每个句子中读着是否通顺,表面意思符合这个句子吗,这样的一般都是容易望文生义,而且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错的,如果让选错误的,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正确的。如果你一点都不积累那就不适合你了。
病句题
病句的话如果真的看不出来,划分句子成分也找不出问题的,病句里如果有一项和国家时事有关的,选不出来的情况下就选它!
古诗词鉴赏题
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分析手法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借景抒情和对偶修辞,绝不能空题。
看注释,找意向,对主题,常见的诗词主题:送别,思乡,山水田园,爱情,爱国,民生等。结合材料的时候,整句看不懂就找看得懂的沾边的词,按平时模板写。
常用模板:翻译句子+用什么手法+渲染/烘托出XX的气氛+表达了作者XX情感。基本能拿5分~
文言文
文言文选择题就比较基础了,要看你平时积累的实词、虚词和文言文常识能不能派上用场。重点说一下翻译,建议采用直译,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,但是高职高考很容易碰到那种不认识的,就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一下意译。然后就是古代文化常识,一般只会改几个字,一定要细心。
作文
开头以名人名言作为题记。紧接着概括材料加上一个“我认为”然后直接亮明观点。
除题记外第一段两行半为黄金分割点。结尾时字数超出700限制两行半为黄金分割。开头不要出现错别字。
论证材料不够新颖的话记得每段结尾都把中心论点强调一次。
作文一定要点题。不能含蓄,就算跑题也要说一句主题句把意思拉回来。哪怕转折得不恰当。
要是时间实在不够写不完作文,后面直接上省略号吧,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。这勉强也能算上结尾新颖。
数学
基本方法
1.带上量角器
高职高考题出得比较严谨,图形上的角度一般是对得上的,如果要求角,自己不会做,就动手量一量,丰衣足食。
2.特殊值法
在填空、选择中常用,代入0、1、2、3这些数字计算,或者代入这一类型题常见的数字计算,比如平时做题会发现三角形有常见的值。如果是求椭圆方程,分母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是4:3、4:1或者2:1,可以代入计算。写数列时,也有出现频率很高的答案,可以一试。
3.集合的题目
直接把选项代入计算就好。
4.极值法
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范围,代入临界值计算。如果题目条件中不等式有等号,就取那个等值试试吧。
5.大题
大题不会,就把自己臆测的结论推导一遍,抓紧一切求分绝不空白;步骤无论对错,一定要写明确。各位都知道,阅卷老师是按步骤给分的!那巧劲在哪里呢?如果有两种自己不清楚的思路,就都写上,阅卷老师一般会按正确的那些给分。
压轴大题的最后一问,往往会用到第一小问的结论。
6.先猜答案后写过程
先用特殊值或极值法得到一个答案,或是有些题觉得就是这个答案但是不会证明,想拼一把的话,就从答案推过程,能想明白解法最好;要是想不明白,就抄条件,见缝插针地抄,再加上一些这个题型的常用公式。(看运气)
英语
找共同点
比如说有一道题的选项有四个,分别是:
A.study B.to study
C.learning
D.to read
可以看出,其中的study有两个;其中的不定式也有两个。所以两个显著特点集于一身的to study的选择可能性就十分大。
找矛盾点(适用于单选)
比如一道题问: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,错误的是哪一个?答案选项中,有两个这样的选项:
B.质量相同,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小。D.质量相同,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大。
这就可以看出,一定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,有很多的题中,都会有矛盾的地方。只要找出矛盾,再蒙的几率就大多了。
培养“蒙感”
这个所谓“蒙感”,就是这蒙题的感觉。所有考试的人都知道,选择题中选择B、C选项的占绝大多数。
五题中不能都选同一个选项,如都选AAAAA、BBBBB、CCCCC、DDDDD。
各题型怎么蒙
选择题
建议先看一遍文章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再开始做题。不建议那些三长一短什么的蒙题,你肯定不能离开原文。建议带着问题看原文,找找信息点,就是文章和答案重合的那部分,一般都是转换了方式去说,a篇b篇很简单。c篇就比较有难度,可以把c篇最难的放在最后做,第一是节省时间,第二是给自己比较积极的心理暗示。现在英语有了主观题,反正积极正能量的答案,肯定正确。
答案项中有绝对语气词的一般不是正确答案项。这些语气词有:must,always,never,the most,all, only,have to,any,no,very completely, hardly等。
选项中含有不十分肯定的语气词一般是正确答案项。这些语气词有:can,could,may,should, usually,might,most,more or less,relatively,be likely to,possible,whether or,not necessarily等。
选项中照抄原文的一般不是答案项,而同义替换的一般是选项。
选项中表达意义较具体的、肤浅的一般不是答案项,而概括性的、抽象的、含义深刻的是答案项。
选项中较符合常识的,易明白的一般不是选项;而似乎不太合理,一时较难理解的往往正确。
总而言之,从语言精确度原则出发。把英语当成语言而不是学科。英语的本质是用以沟通、展示信息。而不要当成一门研究用的学科。英语的语言特点是客观、精确,不是由词来决定句子,而是由句子来决定词汇,因此,答题时一切从表达意思出发。
水平不够时(单词量少、语法不好)如何阅读?把陌生词用A、B、C、D或其他符号替代,根据所在位置大概判断它是“东西”还是“动作”,标示即可。
能够读懂的就尽量读懂,读不懂的放着,根据选项来判定。
比较选项:英语选择题明确说明选出一个最佳选项而不是得出正确结论,因此,选择出错可能最小的选项,哪怕你什么意思都看不懂,但是从选项中,把带有十分肯定、否定的句子先排除,把虚、大、全的选项留下。英语阅读中的文章主旨大意题的范围最大原则就是如此产生的。
阅读中的干扰项的补充问题:
细节题干扰项特点:
与原句内容相反;与原文内容一半相同一半不同;
与原句内容相似但过于绝对化;
原文中根本没提到。
主旨大意题干扰项特点:
虽覆盖全文意思,但显得太笼统;
其内容太窄,不能覆盖全文内容,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,或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细枝未节;
与文章内容毫不相干,或与文章内容相悖。
完型填空怎么蒙?
选最常见的词,感情词选文中出现过的,动词选最短的。实在不会,选b、d,这两个几率比较高。
五选五实在不会,就找关键单词和文章意思重合的。
语法填空填动词,一般加ed;填两个动词,一个加ed,一个加ing,适用大部分情况。
作文怎么蒙?
英语作文的话,背高考高级句型,字写好,有多少套多少稳上10分。firstly ,in adition ,whats more,moreover先摆上,再加点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等。
本文标题: 高职高考靠谱蒙题技巧汇总,不会做也能捞到分!
本文地址: https://gzgk.huashi-edu.org.cn/index.php/article/gzgk/1255.html